更新日期: 2024年11月05日 作者: 张宁 来源: 企业观察报 【字体:小 大】
摘要:多位学者呼吁,当前,国内水泥行业应坚持政策和市场双向发力,坚决控制新增产能,加大市场化淘汰落后产能和低效资产、联合重组和市场整合力度,加快去产能和提高行业集中度。
2024年国内水泥行业面临严峻挑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1-9月,全国累计水泥产量13.27亿吨,同比下降10.7%,降幅与1-8月持平,较去年同期扩大10个百分点。9月份,全国单月水泥产量1.68亿吨,同比下降10.3%。累计和单月产量均为2010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
2024年上半年,国内水泥行业呈现出“需求持续下降、价格低位波动、行业持续亏损”的运行特征;2024下半年以来,水泥市场需求恢复依然较弱。
需求持续下滑、产能过剩加剧、市场信心不足,引发水泥行业生态不断恶化。
当前,中国水泥行业的“内卷式”恶性竞争现象,如同一颗毒瘤,严重威胁着行业的健康发展。山东、浙江、陕西、贵州、四川、上海、广东、云南等地方协会纷纷发出倡议书,呼吁共同应对这一严峻挑战。
针对这一困局,已有多位学者提出,行业集中度低,是水泥行业陷入“内卷式”恶性竞争的根源之一。
当前国内的水泥行业中,存在大量规模较小且分散的企业,缺乏有效的整合协同。众多中小企业各自为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统一的市场策略,只能通过低价等手段竞争。部分企业只关注眼前的经济效益,忽视了长期的战略规划和可持续发展。这种短视行为导致企业在竞争中采取极端手段,加剧了“内卷式”恶性竞争。
在此背景下,加大力度推动水泥企业整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无疑是推动水泥行业走出“内卷式”恶性竞争的有效途径。
集中度是价格稳定和企业获利的前提,整合重组的目的就是增加集中度、平衡供需矛盾,进而提高效益。从国际经验看,解决过剩问题必须由大企业整合市场,增加行业集中度,从做工厂、做产量,到做市场、做系统,兼顾好各种资源与各方利益,让过剩产能有序退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正循环。以日本为例,经过大规模重组,日本的水泥产能下降后,价格保持在稳定高位。
中国建材集团是国内水泥行业的整合者,在过去几年间重组了上千家水泥企业,推动中国水泥行业的集中度从2008年的16%增至现在的58%左右,但相较于发达国家70%到80%的集中度,仍有差距。
多位学者呼吁,当前,国内水泥行业应坚持政策和市场双向发力,坚决控制新增产能,加大市场化淘汰落后产能和低效资产、联合重组和市场整合力度,加快去产能和提高行业集中度。
今年以来,国家多次发文鼓励水泥企业兼并重组。2024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印发《水泥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其中提到,要优化产业布局和产能调控,鼓励水泥领军企业开展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
海螺水泥表示,将把握国内水泥行业市场格局深度重塑机遇,择机推进优质项目并购,持续优化市场布局;冀东水泥表示,将加速重点市场战略整合,增强市场掌控力及话语权,构建“京津冀+东北+西北”协同发展新格局;上峰水泥表示,将继续聚焦“一主两翼”发展战略,围绕水泥建材主业,积极整合行业资源,抓住机遇增强主业竞争力。
分区域看,贵州、重庆、湖北、陕西、四川等多地出台文件积极倡导并支持区域内水泥行业龙头企业采取资源整合与兼并重组的策略整合行业内资源。
浙江省是水泥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得最好的省区之一,其在技术进步的同时,解决了去产能和行业集中度的问题。2008年至今,浙江省50%以上的水泥企业已经退出了市场,去产能超过3000万吨。2007年—2008年,中国建材组建南方水泥,大规模整合浙江市场,产能集中度迅速提升至76.1%;后续持续推动去产能进程,2024年产能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至87.8%,熟料运行生产企业由 2006年的48家降至2024年的7家。
浙江省水泥产业改革成功,一方面是政府发挥了作用,浙江省是全国最先推行七大传统行业优化升级的地区,另一方面是企业发挥了主体作用,中国建材、海螺、红狮等大企业发挥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共同推动了产业优化升级。
从全球来看,水泥行业化解产能过剩长则40年,短则15年。大企业应从国家政策、行业发展和企业战略的高度出发,主动担当,负重致远,引领行业走上竞争有序、价格稳定、充满活力、健康运行的发展道路,为行业撑起共生多赢的大伞。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水泥行业在推进并购重组方面,也面临着多重挑战。例如,行业正处于下行阶段,无法简单套用以往的成功重组经验;再如,水泥行业在过去几年经历了高利润的平台期,使得一些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尚未到达“山穷水尽”的境地。
对此,业界呼吁,对于实施重组的大企业,国家应在贷款、融资、税收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鼓励按区域形成核心利润区,鼓励以产能互换、租赁、托管、交叉持股、联合销售等方式进行重组,同时引导重组企业加强管理整合,提高效率,降低风险。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